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知多少?关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演变

参考资料:《中国古代小说史论》、《中国小说史略》、《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》
话说古人听书看戏,有一段时间不大明白“且听下回分解”啥意思,后来才知道,这就是章回体小说的一种特色表现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,我们熟悉的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这“四大名著”,为啥都用“第一回 某某某”这种写法?

这背后有啥门道?
今天咱就来聊聊章回体小说这个话题,看看它是怎么从无到有,再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形式的。
【一】故事从哪来?—说书人的江湖
想象一下古代的集市或茶馆,人们围坐一圈,中间一位说书先生手拿惊堂木,“啪”地一拍:“各位客官,今天说的是三国故事,请听在下慢慢道来。”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?
古时候没有电视、电影,老百姓娱乐活动就那么几样,听书就是其中很受欢迎的一种。
宋代时,说书已经成了一门专业,叫“讲史”或“说话”。
那时候的说书人会把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编成段子,再添油加醋,变成适合口头表演的版本。
说书有个讲究,叫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。
这么做是有原因的。
说书先生一天说不完一个大故事,就得分成好几天讲,每天说一段,说到紧要处戛然而止,吊足听众胃口,好让大家第二天接着来。
时间一长,这种方式就成了固定模式,后来的小说家写小说,也就照搬过来了。
【二】从耳朵到眼睛—章回体小说的诞生
章回体小说是怎么来的?简单说就是把说书的内容写下来呗。
最早有“章回”这种说法是在宋代。当时有个叫“话本”的东西,是说书人的底本,上面记录着故事梗概,方便表演时参考。后来有人把这些话本整理成文,保留了说书的痕迹,就成了最早的章回体小说雏形。
元代出现了《三国志平话》《五代史平话》这样的作品,已经有了明显的回目形式。
到了明代,章回体小说才真正成熟起来。
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,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,都采用了完整的章回体形式。
每一回都有一个醒目的标题,概括该回内容,如《三国演义》第一回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”,还保留了说书人的语气,常用“却说”“话说”之类的词语开头。
最有意思的是,这些小说还保留了说书的断篇方式,每回结尾必有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之类的话,吊读者胃口。这完全就是说书人的套路嘛!
【三】四大名著—章回体的巅峰
提起章回体小说,就不能不说“四大名著”。这四部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最高成就。
《三国演义》一共一百二十回,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。作者罗贯中把正史《三国志》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,创造了一部既有历史真实性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。
《水浒传》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,全书一百二十回,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矛盾。
《西游记》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,全书一百回,作者吴承恩借取经故事,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。
《红楼梦》更是把章回体小说推向了艺术高峰,全书一百二十回(实际曹雪芹只完成了前八十回),构思宏大,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。
这四部作品都采用了成熟的章回体形式,每回都有一个工整的回目,概括该回内容。比如《红楼梦》第一回“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”,就用对偶句式点明了本回的两条主线。
【四】章回体小说有啥特点?
那章回体小说到底有啥过人之处,能成为古代小说的主流?
第一个特点是结构清晰。每一回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,有自己的起承转合,读者可以一回一回地读,不会太累。这种结构很适合那个识字率不高的年代,读者可以断断续续地读,也不会丢失情节。
第二个特点是叙事方式口语化。章回体小说保留了说书人的语气,常用“话说”“却说”“再说”等词语承上启下,语言通俗易懂,贴近老百姓的日常表达。
第三个特点是运用悬念。每回结尾处故意卖个关子,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,引发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。这招儿现在的网文作者还在用呢!
第四个特点是篇幅宏大。章回体小说往往包含几十上百回,人物众多,情节复杂,能够全方位展现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的面貌。
【五】明清小说百花齐放—章回体的繁荣
明清两代是章回体小说的黄金时期,除了四大名著,还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。
明代冯梦龙编写的“三言”(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)和凌濛初的“二拍”(《拍案惊奇》《二刻拍案惊奇》),虽然是短篇小说集,但也借鉴了章回体的一些特点。
清代出现了《儒林外史》《老残游记》《镜花缘》等名著,都采用章回体形式。
特别是《儒林外史》,通过一系列读书人的故事,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。
《镜花缘》则创造了一百位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,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。
这一时期,章回体小说题材更加多样,有讽刺现实的,有描写爱情的,有神魔鬼怪的,可以说是百花齐放,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繁荣的局面。
【六】从古到今—章回体的影响与传承
章回体小说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,甚至延续到现代。
鲁迅先生就说过:“中国章回小说,乃自成体系之文学,在世界文学中,自有其特殊之地位。”
近现代不少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时,仍然受到章回体的影响。比如老舍的《四世同堂》,虽然不用“第一回”这样的标题,但每章都有概括性的小标题,结构上有章回体的影子。
再看现在的网络小说,虽然形式上有了变化,但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的套路依然在用。每章结尾留个悬念,吸引读者追更,不就是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翻版吗?
有意思的是,章回体小说还影响了中国的电视连续剧。你看那些古装剧,一集结束时总要在紧要关头掐断,然后打出“欲知后事如何,请看下集分解”,这不就是章回体的现代表现吗?
【七】说书人的智慧—章回体为啥能流传千年?
章回体小说能流传千年,并不是偶然的。
一方面,它适应了古代读者的阅读习惯。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,读小说是很重要的消遣活动。章回体结构清晰,语言通俗,容易理解,非常符合大众口味。
章回体小说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叙事美学。中国人讲究“欲扬先抑”,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喜欢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。章回体小说每回结尾设置悬念,正好符合这种审美趣味。
再有,章回体小说的口语化特点,使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。读者仿佛能听到一个说书人在耳边娓娓道来,这种感觉很亲切,很容易产生共鸣。
章回体小说往往篇幅宏大,人物众多,能够展现一个复杂的社会图景。读者通过阅读,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、风俗、人情,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章回体小说虽然源于古代说书艺术,但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。
无论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桃园三结义,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好汉,《西游记》中的师徒四人,还是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宝玉林黛玉,都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文化符号。
章回体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,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。它通过独特的结构和叙事方式,把复杂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,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。
今天看来,虽然我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章回体小说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。当我们翻开《红楼梦》,读到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这样的开场白时,仍然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。
章回体小说,这朵在中国文学园地中绽放的奇葩,见证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,也为世界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。
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。
作者声明:内容由AI生成